别让招投标沦为“私人订制”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剖析了江苏省灌云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原主任谢某的违纪违法案例。谢某利用负责采购招标的职务便利,伙同好友董某以借用公司资质、虚假招标的方式,套取防汛专项资金17.2万余元,谢某分得6万元。谢某因为严重违纪违法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为了减少权力寻租空间,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各地在政府采购上,大多都有硬性规定,那就是必须采取招投标的方式。但让人气愤的是,总有极个别领导干部,心存侥幸,钻制度的空子,量身定制招标条件,让项目花落特定利益人,从而牟取私利。谢某利用自己的权力,在防汛物资采购招投标上,通过“私人订制”,让董某所在的公司以比实际价格高出17.2万余元的条件中标,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

量身定制的招标,表面上看,什么事都走了程序,但招标过程中却设定了明显倾向性条件。也就是说,能满足条件的公司,只能是招标单位内定的公司,其它的公司,无论再优秀,价格再低廉,也只能是陪衬,是不可能中标的。如此作为,不但背离了招投标的初衷,违背了市场规律,而且还可能涉及违纪违法问题。一些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特定利益人串通一气,通过量身定制的招标方式,顺利中标,牟取暴利。

梳理近年来各地通报的违规招标案例发现,在招标条件上“搞小动作”的并不少见,而这当中量身定制的招标占比较高。这无疑在提醒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招投标的全过程监督,不给官员权力滥用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惩治,对在招投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例,一定要发现一起,惩治一起,以此达到教育震慑广大党员干部的目的,让他们不敢再在招投标上搞小动作。此外,相关部门也要注意制度建设,要从制度层面上防止量身定制的招标情况发生,确保招投标风清气正。

招标的目的是要通过公开发布信息,获得多家投标者参与竞争,以择优中标。量身定制的招标,让招投标沦为“私人订制”,让择优中标的目的落空,滋生逆淘汰。各级党组织对这样的权力滥用 ,必须严惩不贷。


  • 联系我们
  • 客户服务热线:400-188-5589

  • 售后技术支持:029-68095586

  • Email:service@daxiit.com

  •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唐兴路6号唐兴数码大厦302/305

  • 快书编标微博 快书编标微信 快书编标商务公众号 复制

Copyright © 2014- 西安大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15006746号-12